t55p1403

标签: 尼日尔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8月9日,军头阿卜杜拉赫曼·蒂亚尼在电视上宣布,把全国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8月9日,军头阿卜杜拉赫曼·蒂亚尼在电视上宣布,把全国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8月9日,军头阿卜杜拉赫曼·蒂亚尼在电视上宣布,把全国唯一的工业金矿——利普塔科矿业公司直接收归国有。这家金矿绝非小作坊,而是尼日尔境内唯一实现规模化工业运营的黄金开采企业。2019年澳大利亚公司收购了其多数股权后就一直运营到现在。然而,军政府此次径直抛出诸多控诉:称其承诺的1000万美元投资压根未曾到位,矿区被搅得工资拖欠、税款欠缴、债务累积,还大肆裁员,动辄停产。最惨的是今年5月矿区发生爆炸事故,8名工人丢了性命。这一连串问题累积下来,军政府直接以"挽救战略企业"的名义出手接管,顺便强调这是为了"让尼日尔人民完全掌控国家自然资源"。这所谓的工业化金矿,2023年产量才177公斤黄金,而尼日尔全国的手工采金量却达到了2.2吨。工业化开采居然干不过个体户,这效率连军政府自己都看不下去,也成了他们出手整顿的合理理由。说白了,外资占着资源却没带来应有的开发价值,反而把烂摊子越搞越大,换了哪个主权国家都忍不了。这已是尼日尔军政府半年内第二次对外国资源企业采取行动了。今年6月,他们才刚把法国铀矿巨头奥拉诺的子公司国有化,理由亦是如出一辙,谴责其“不负责任、非法且不忠诚”之举。和布基纳法索、马里这些邻国军政府一样,尼日尔现在明显在走一条"资源民族主义"路线——逐步把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从西方资本手里收回来。背后的政治逻辑也很清晰:自从2023年政变后,军政府一直在驱逐美法驻军,转向和俄罗斯合作,还拉着周边几个国家成立萨赫勒国家联盟,摆明了要和传统西方势力切割。这时候拿外资矿业公司"开刀",既是对西方企业的警告,也是在国内外宣示主权独立的姿态。但站在尼日尔的角度看,这么做确实也有现实困境逼着它走这步棋。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日尔人均GDP才几百美元,六成人口活在贫困线以下。虽说地下埋着铀矿、石油、黄金这些宝藏,可长期以来开发权都被外国公司攥着,利润大头被拿走,尼日尔自己只能喝点汤。最典型的就是铀矿——尼日尔作为全球第五大铀生产国,收益却大部分流向了法国公司。这种长期被"薅羊毛"的憋屈感,换成谁都得想办法翻盘。不过国有化虽解气,实操起来风险可不小。一方面,此种强硬手段极易吓退国际投资者,如此一来,日后谁还敢前来投资呢?另一方面,尼日尔自身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短缺,突然接手一个被澳大利亚人经营不善的金矿,能不能盘活还真是未知数。别搞到最后国有化变成了"国家兜底",债务没解决反而背上了新包袱。尼日尔这轮金矿国有化,表面看是企业违约引发的商业纠纷,实则是一场围绕资源控制权的深层博弈。它反映的是非洲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话语权的集体觉醒,也是对旧有"资源掠夺式"外资模式的集体反思。但长远看,资源国有化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还得看后续的技术管理能力、资本运作水平以及区域合作智慧。毕竟没收金矿容易,可让金矿真正发光发亮造福国民,那才是真正的技术活。素材来源:环球网环球网官方账号2025-08-1106:44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一场资源争夺战正在西非升温。8月9日,军政府领导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一场资源争夺战正在西非升温。8月9日,军政府领导

尼日尔军政府又出手了。一场资源争夺战正在西非升温。8月9日,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蒂亚尼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将全国唯一实现规模化工业运营的利普塔科矿业公司收归国有。这家金矿企业原本由澳大利亚麦金奈尔资源公司掌控,如今被贴上“严重违约”的标签扫地出门。军政府列举的罪状相当具体。他们指控麦金奈尔公司自2019年接管金矿以来,从未兑现1000万美元的投资承诺。矿区的运营状况持续恶化,不仅拖欠税款和工人工资,还频繁裁员导致大规模失业。更严重的是,今年5月矿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名工人死亡,暴露了安全管理的严重漏洞。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让军政府有了足够的理由采取强硬措施。这场国有化并非孤立事件。今年6月,尼日尔军政府已经对法国欧安诺公司旗下的索迈尔公司采取了同样行动。那家由法国政府控股90%以上的铀矿企业,被指责“不负责任、非法和不忠诚”。从铀矿到金矿,军政府正在系统性地收回被外国公司控制的战略资源。这种做法与邻国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军政府举措如出一辙,形成了西非军事政权强化资源管控的共同趋势。尼日尔的资源抗争有着深层历史原因。这个拥有24万吨铀矿储量的国家,长期以来忍受着不公平的资源分配。法国公司曾占据尼日尔铀矿开采的绝对主导地位,却将95%以上的收益据为己有。剩余的5%还要存入法国银行,用途完全由法国政府指定。这种掠夺性开发让尼日尔陷入“资源诅咒”,丰富的矿产没能转化为民生改善,反而成为外部势力干预的借口。军政府的行动获得了民众广泛支持。民调显示,超过60%的尼日尔人认为俄罗斯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而对former殖民宗主国法国的好感度极低。今年早些时候,军政府发起的青年志愿者招募活动因报名人数过多而被迫暂停,显示出民众对政权的强烈认同。在反法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收回外国公司控制的资源成为凝聚民心的有效手段。西方世界的反应迅速而严厉。欧盟已经暂停了对尼日尔的安全合作与财政支持,法国则中断了所有发展援助。这些制裁加剧了尼日尔的经济困难,却也让军政府更有理由将资源国有化作为应对危机的筹码。有趣的是,澳大利亚政府和麦金奈尔公司至今未对金矿国有化做出明确回应,这种沉默或许反映了西方企业在非洲资源博弈中的困境。资源收回后的运营挑战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利普塔科矿业2023年的黄金产量仅为177公斤,而同期尼日尔手工采金量高达2.2吨。这意味着国有化后的金矿需要大幅提升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军政府是否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能否吸引必要的技术和资金,将直接决定国有化政策的成败。这场资源争夺战折射出非洲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尼日尔军政府通过收回矿产资源,不仅要摆脱外部经济控制,更想重塑国家发展路径。他们与俄罗斯等新兴合作伙伴拉近关系,试图打破长期依赖西方的局面。这种战略转向虽然充满风险,却代表了许多非洲国家追求自主发展的共同愿望。资源国有化究竟是救国良方还是权宜之计?军政府能否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西方制裁与民众支持之间的博弈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尼日尔能否真正掌控自己的资源命运,也将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在资源主权与发展利益的天平上,尼日尔的选择正在改写西非地缘政治的格局。
【#已知最大火星陨石在美国拍卖#,尼日尔质疑:可能涉及走私】上个月,地球上已知

【#已知最大火星陨石在美国拍卖#,尼日尔质疑:可能涉及走私】上个月,地球上已知

【#已知最大火星陨石在美国拍卖#,尼日尔质疑:可能涉及走私】上个月,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火星陨石在美国以超过50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刷新陨石拍卖价格纪录。但这笔交易很快引发争议,该陨石的发现地、西非国家尼日尔对陨石流向美国的过程提出质疑,称这可能涉及“非法国际走私”,并宣布启动调查。据美联社8月11日报道,尼日尔政府表示,这块火星陨石可能被非法运出国境,正在调查陨石发现和出售的经过。尼日尔过渡总统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已于上周暂停各类宝石、陨石等物品的出口,以确保这些物品的可追溯性。该陨石的编号为NWA16788,于2023年11月在尼日尔西北部撒哈拉沙漠中被发现。它长375毫米、宽279毫米、高152毫米,是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大火星陨石碎片,比已知第二大的火星陨石大了约70%。尚不清楚这块陨石坠落地球的时间。专家推测,这是火星遭受小行星撞击后抛出的碎片,经过2.25亿公里的太空旅行后,于最近几年坠落在撒哈拉沙漠。这块陨石有玻璃状的表面,很可能是穿越大气层时经历高温灼烧所致。报道称,这块陨石曾被出售给国际经销商,后来进入意大利一家展览馆。去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科学家团队对陨石进行了检验分析,陨石还在罗马短暂展出。今年7月16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稀有地质和考古物品拍卖会上,这块陨石以53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这一数字刷新了陨石拍卖价格纪录,苏富比拍卖行没有透露买家的身份,也没有透露陨石发现者的身份。但消息传出后,尼日尔政府对陨石如何出现在美国提出质疑,怀疑其中牵涉到“非法国际走私”,并宣布启动调查。尼日尔过渡总统奇亚尼上周还宣布暂停各类宝石、陨石等物品的出口,以确保这些物品的可追溯性。对此,苏富比拍卖行在一份声明中坚称,该陨石出口自尼日尔,出口和运输符合所有相关国际程序,“与我们销售的所有物品一样,在其运输的每个阶段都有必要的文件,符合最佳操作规范和相关国家的要求。”文化遗产律师、非法贸易专家帕蒂·格斯滕布利思(PattyGerstenblith)表示,根据尼日尔和美国都已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财产公约,陨石等稀有矿物可被认定为文化财产。但她指出,尼日尔需要证明其拥有这块陨石并且陨石是被盗的,因为从该国非法出口并不意味着陨石在美国就是非法物品,“如果陨石没有被盗,且在进口到美国时已正确申报,那么尼日尔似乎无法收回该陨石。”在撒哈拉沙漠从事恐龙化石发掘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PaulSereno)则认为:“当法律明确规定陨石等稀有矿物是文化财产时,你不能简单地进来并拿走对一个国家如此独特且有价值的东西。”塞雷诺正呼吁西方归还尼日尔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他强调:“我们已经不再处于殖民时代了。”美联社指出,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陨石保存,已成为地球上发现陨石的主要地点之一,因此“陨石狩猎”活动正在尼日尔等撒哈拉国家兴起。摩洛哥等一些国家已出台规定,在其领土上发现的陨石必须归还,但面对广阔的沙漠和地下贸易网络,相关执法一直面临困难。
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

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

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久也要竣工,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再次驱逐……这事儿还得从2003年说起,当时的尼日尔穷得几乎“叮当响”,全国上下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更别说啥工业了。那时候,中国瞅着这地方资源挺丰富,就是缺技术缺资金,就跟尼日尔一拍即合,开始搞石油合作。随即,中石油带着设备和技术扎根撒哈拉沙漠,工程师们顶着烈日、冒着感染疟疾的风险,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多年,砸进去60多亿美元,帮尼日尔建油田、修炼油厂、铺输油管道,硬生生把尼日尔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每年出口石油上万亿,占了尼日尔GDP的10%,税收贡献八分之一,妥妥的经济支柱。可谁能想到,2025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发难,要求中石油、津德尔炼油厂等企业的三名中国高管48小时内离境,还查封了炼油厂账户,连中资阳光国际酒店都被吊销执照!至于理由,竟是中方员工月薪8678美元,而当地员工只有1200美元,存在“薪资不公”。可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中国员工全都是技术骨干,大老远跑到非洲,顶着50℃的高温修设备,还得提防极端组织袭击,工资高点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再者说了,尼日尔人均年收入才630美元,当地员工能拿到1200美元月薪,已经算是高薪了,又何来的不公一说呢?其实,自从2023年7月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后,中资项目就开始接连遭遇波折。就说凯大吉水电站这个尼日尔迄今为止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总库容1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30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6.17亿千瓦时,能极大缓解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及周边的供电紧张问题。可就因为一场政变,工程进度严重受阻,虽然在外交部的斡旋下,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但眼看凯大吉水电站就要竣工,谁能保证尼日尔不会再次上演“驱逐”戏码?毕竟,军政府连法国使馆的水电都敢切断,还威胁继续为法使馆提供服务的商家将被视为敌人,对待中企又怎会手软?而一旦项目被驱逐或国有化,中企的损失将难以估量。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要是尼日尔军政府敢把中企员工驱逐出境,最先倒霉的怕是只有他们自己!就像2025年3月被驱逐的中石油高管,涉及的毕尔玛油田项目是中石油在尼日尔的早期投资之一。可中企技术人员一撤,油田产量暴跌80%,输油管道瘫痪,尼日尔七成燃油供应中断,柴油价格疯涨,连运货的卡车都趴了窝。二十年前,中尼合作是一片光明;二十年后,却陷入如此困境。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深思:在海外投资,防政变、防政策突变、防恶意审计,每一项都得做到位。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合同条款要严谨,保险要全覆盖,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尽可能降低风险,避免成为“冤大头”。但即便如此,像尼日尔这样的国家,政治风险始终是悬在中企头上的一把利剑,让人不得不时刻警惕。
尼日尔的狂妄底气从何而来,一个穷国,一个没有势力的小国家,竟敢强行驱逐中石油工作

尼日尔的狂妄底气从何而来,一个穷国,一个没有势力的小国家,竟敢强行驱逐中石油工作

尼日尔的狂妄底气从何而来,一个穷国,一个没有势力的小国家,竟敢强行驱逐中石油工作人员,驱逐华人,和中国翻脸,这是为什么呢?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对中石油下手,2024年3月命令三名高层48小时内滚蛋,还关了一家中资酒店。这事儿起因是前一年借的4亿美元,尼日尔用石油预付款形式借来,但到期还不上。军政府财政吃紧,国际制裁压着,债务堆积。他们指责中方薪资不公,中国高管月入上万刀,本地人几百刀,工会闹腾。还说企业没本地化,关键岗不雇本地人,加剧失业。部长巴科在电视上讲,这维护国家利益。实际是想改条款,减轻债务,增加分成。但中方坚持合同,谈崩了。政府就冻结账户,追税。5月,又减中国工人,要求月底走人。油田生产受影响,本地接手但效率低。这反映军政府本土政策,强调资源主权,但也暴露经济困境。外部有俄罗斯军援,美国外交,但没直接推驱逐。主要还是尼日尔想从投资中多捞,面对债务无力。驱逐背后,尼日尔经济烂摊子是关键。政变后,制裁来袭,出口石油中断,收入锐减。借款本意救急,但油价波动和生产问题,让还款难。会议上,官员争执条款,中方不让步,气氛僵。事后行动快,士兵封办事处和酒店,执行驱逐。酒店关门时,封条一贴,税务违规成借口。油田上,工人撤离,机器闲置点时间。军政府这步棋,想显示强势,维护主权,但也冒险。俄罗斯提供武器支持,帮训练反恐,但经济援助有限。美国撤军后,基地空了,外交上施压但不主导。尼日尔底气,部分来自这些伙伴,但核心是内部压力大,想讹投资方调整条件。穷国闹事,往往这样,短期逞强,长期吃亏。这事儿不孤立,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就开始调整外资政策。法国军队先被赶,美军基地2024年关。和中国石油合作,本是炼油厂项目,但债务争端爆发。政府称企业不雇本地,薪差大,实际是为本土化找理由。驱逐后,油价涨,民众怨声载道。恐怖组织活跃,北部安全差,进一步吓投资。恰尼政权想借此树立形象,强调独立,但忽略合作互利。穷国底气,往往靠外部缝隙和大胆,但忽略后果。俄罗斯同盟给军援,美国言行间接打气,但讹诈意图明显。尼日尔这步,表面狂妄,实际无奈,债务压身,资源想独吞。驱逐后,中尼关系凉了。中国外交部呼吁谈,但尼日尔油价翻倍,市场乱。7月,极端分子绑架中国勘探员,安全恶化。恰尼2025年3月宣誓总统,过渡五年。他升军衔,解散政党,管媒体。经济继续糟,石油中断,收入少。国际上,深化俄合作,签核协议。美国已撤,留下空基地。内部,干旱减产,农民苦。政权稳,但经济孤立加剧,自食苦果。恰尼维持统治,但挑战多,未来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