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1403

标签: 桑植

1920年春,15岁的贺文掌被土匪五花大绑,丢进了蒸笼中。随即整个山谷中都回荡着

1920年春,15岁的贺文掌被土匪五花大绑,丢进了蒸笼中。随即整个山谷中都回荡着

1920年春,15岁的贺文掌被土匪五花大绑,丢进了蒸笼中。随即整个山谷中都回荡着贺文掌撕心裂肺的声音,数个小时连绵不绝。贺文掌活活被蒸死,骨肉分离,惨不忍睹。1920年的春天,湖南桑植县。当时贺龙正在拉队伍,闹革命。革命最缺的是什么?是枪。他好不容易通过关系,搞到了300条枪和300箱子弹,这在当时可是能决定一支队伍生死的家当。为了把这批宝贝疙瘩安全运回来,贺龙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人——57岁的父亲贺士道和年仅15岁的亲弟弟贺文掌。让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和还没成年的弟弟去冒这个险,贺龙心里该有多看重这批军火。为了保险起见,还特意安排了几十个商人跟他们同行,想着人多目标杂,能安全点。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贺龙的死对头谷膏如早就盯上了他,联合了一帮土匪,在必经之路三声潭峡谷布下了天罗地网。那天,贺士道一行人走进峡谷,枪声毫无征兆地响了。贺士道腰上中了一枪,当场从马上摔下来。这位老拳师反应极快,顾不上自己,冲着护兵大喊,让他们赶紧带军火走。他自己忍着剧痛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去。可就在他抓住岸边草根的时候,土匪的刀就砍了下来。老人家的血,瞬间染红了澧水的支流。枪林弹雨里,15岁的贺文掌因为年纪小,跑不快,被土匪给抓住了。土匪抓了贺龙的弟弟,以为抓到了个天大的筹码,立马派人给贺龙送了封信,开口就要五万大洋。贺龙当时是什么反应?他把桌子都拍碎了。他太清楚土匪的德性,今天给了钱,明天他们就会更猖狂,拿这个钱去买更多枪,害更多的人。他对着送信的人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有本事冲我贺龙来!”土匪看敲诈不成,就把气全撒在了这个15岁的孩子身上。他们用尽了各种法子折磨贺文掌,想从他嘴里问出点什么。但这孩子骨头硬得出奇,不管怎么打,怎么骂,他愣是一声不吭,反而把土匪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下彻底激怒了这帮没人性的东西。他们想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都罕见的、最恶毒的酷刑,蒸刑。他们把贺文掌五花大绑,像个粽子一样结结实实地捆起来,然后,扔进了一口巨大的蒸笼里。底下架起干柴,点上火,就这么开始活活地蒸。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整个山谷里都回荡着一个少年撕心裂肺的惨叫。那声音,从一开始的凄厉,到后来的微弱,最后彻底消失。一个15岁的生命,就这样在极致的痛苦中,被活活蒸熟,骨肉分离。贺文掌的牺牲,只是贺龙家族为革命付出代价的一个缩影。后来有过统计,贺氏宗亲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这是个什么概念?毛主席一家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了70多人,已经让我们无比敬佩和心痛。而贺龙元帅一家,两千多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是一个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的数字。再把视角放大到贺龙的家乡桑植县。当时全县只有10万多人,跟着贺龙出去闹革命的,就有两万多。当年长征出发时,浩浩荡荡的4000多桑植儿女,最后活着回到家乡的,不到50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句话用在桑植,一点都不夸张。回头看100多年前那个15岁少年的惨死,心里除了悲痛,更应该看到点别的。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仇恨和残忍。我们应该看到,在那样的黑暗岁月里,我们的前辈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一个15岁的孩子,面对酷刑,宁死不屈,这背后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和骨气?我们今天能安稳地坐在这里,这份安稳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是贺文掌的惨叫声、是贺士道染红的河水、是两千多贺家英烈和无数革命先辈用命换回来的。记住这些,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在过去,活在仇恨里。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今天我们每一次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乡村的振兴、为了国家的富强所做的努力,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金龙村的向东说得对,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把他们为之牺牲的土地,建设得更美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得更幸福。
贺龙元帅有个超级强的能力,这点其他元帅应该都有略逊一筹,那就是爆兵能力,不然也不

贺龙元帅有个超级强的能力,这点其他元帅应该都有略逊一筹,那就是爆兵能力,不然也不

贺龙元帅有个超级强的能力,这点其他元帅应该都有略逊一筹,那就是爆兵能力,不然也不会两把菜刀就敢闹革命。贺龙元帅人到哪里,队伍就能从哪里拉起来。贺龙189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一个穷苦农民家,早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14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开始接触反帝反封建的想法。那时候他才18岁,已经在秘密聚会里讨论国家大事。两年后,1916年,他组织湘西暴动,带21名乡邻袭击芭茅溪盐局,缴获12支枪,成立桑植讨袁护国民军,当上总指挥。队伍就这样从小打小闹起步,沿河边行军,躲避官军追击。同年,他当上湘西护国军左翼第1梯团第2营营长。1917年9月回乡组建农民武装,成员大多是穷苦人,手里农具多过枪支。1918年起,他升任湘西护法军第1营营长、湘西靖国军第3梯团梯团长,在湘西山区打了几仗,队伍慢慢壮实。1920年,他开始学马克思主义,通过看书和聊天,信念越来越坚定。1922年,他随援川军入川作战,在高原上指挥部队攻占阵地。1924年,任建国湘军第2混成旅旅长,队伍扩到几千人。1925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副师长兼澧州镇守使,守住要地。1926年参加北伐,任独立第15师师长、第20军军长,从湖南打到武汉周边。1926年7月入党,次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当总指挥,部署部队占领关键点。贺龙在革命路上,拉队伍的本事特别突出,从小股武装发展成大军,总能在困境中快速集结人马。1916年,他和吴玉霖在石门与慈利交界处行动,两人就带两把菜刀,夺下两支枪,靠这个重新组织武装,招募乡邻,队伍很快就起来了。这事成了他用最小资源起家的经典例子。1928年3月回桑植,他走访乡村,动员农民和旧部,短时间内拉起3000多人,成立工农革命军。1929年1月攻占鹤峰县城,创建湘鄂边苏区,亲自说服民众参军,队伍从几百人扩到上千,靠山区地形打追敌。1930年7月和红六军会合,组建红二军团,当总指挥,在潜江等地用诱敌战术歼灭敌旅,兵力增到4000多人。长征中,他领导红二方面军,在雪山草地重组散兵,保持战斗力。抗日时期,率120师开辟晋西北根据地,招募当地青壮年,训练成正规部队,规模扩到数万人,打日军补给线。他的爆兵能力强在哪?不管环境多差,到新地方总能通过动员和胜仗,拉起战斗力强的队伍,其他将领在这点上确实比不过。抗日胜利后,贺龙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7年7月,中共中央小河会议决定让他统一领导陕甘宁和晋绥两区部队及后方,集中资源支援西北战场。他组织财政经济统一,成立西北农民银行和西北贸易公司,主持会议实行供给统一,确保野战军粮草不缺。陕甘宁土地穷、人口少,他指示设兵站,专员县长筹粮运输,在黄土高原上运物资,避开敌侦察。开展整军运动,压缩机关人员上前线,动员散兵和新兵,扩大地方兵团,给前线补充兵源。1947年胡宗南攻延安,他调三个纵队支援彭德怀,部队渡黄河加入西北野战军,打退敌军。贺龙扩建兵工厂,招3000多名工人,开技术学校,提高效率。到1948年,工厂年产炮弹4000发、子弹15万发、迫击炮弹7万发、手榴弹100万枚、炸药20万吨,用骡马队往前线送,解决弹药短缺。他还到部队化解旧部和新指挥的矛盾,讲党领导的重要性,统一大家认识。1955年9月27日,贺龙获授元帅军衔,排十大元帅第五,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的贡献不光在前线,更在后方保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