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股神”巴菲特宣布退休,而他的一则大胆预言,引发全球轰动!他说:“20年或50年后,日本和美国都将更强大!”那么中国呢?巴菲特接下来的一席话,更是语出惊人……早在2020年,巴菲特就开始大举买入日本五大商社股票,如今持股比例逼近10%,市值超200亿美元。他甚至半开玩笑说:“真希望当初投的是1000亿。”这份青睐绝非偶然。日本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甚至在2024年才结束负利率时代。巴菲特通过发行低息债券融资,再买入日本商社股票,赚取股息与利息的差额。这种“借便宜钱生利”的模式,在全球高利率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他曾透露,日本商社的股息率远高于融资成本,堪称“躺着赚钱”。尽管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政治碎片化等问题,但其社会秩序和法治体系仍相对稳定。对比美国的政治撕裂、中国的地缘风险、印度的政策波动,日本就像风暴中的“稳船”。巴菲特看中的正是这种“比烂时代”的相对优势——即便经济增速不快,但翻船概率极低。日本通过JOGMEC等机构,在全球布局矿产、能源资源。从非洲的稀土到南美的锂矿,日本商社凭借百年积累的贸易网络,掌控着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这种“资源霸权”让巴菲特看到了长期价值——毕竟在资源稀缺的未来,掌控源头就等于掌控财富。巴菲特对美国的乐观,源于其经济韧性与创新能力。他多次强调:“美国的优势在于总能自我修复。”但硬币另一面,是日益严峻的债务危机。2025年,美国债务规模已超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联邦预算17%。巴菲特直言:“政府的财政决策正在削弱美元价值。”他担忧若债务失控,可能引发全球对美元信用的质疑,进而冲击美国的金融霸权。尽管问题重重,美国在科技、能源等领域仍保持领先。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投资的苹果公司,市值已超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标杆。他认为,美国的创新生态和资本市场活力,仍是其长期强大的根基。与日美的乐观预测相比,巴菲特对中国显得格外谨慎。过去两年,伯克希尔逐步减持比亚迪等股票,尽管他并未否定中国潜力,但地缘政治风险显然影响了决策。近年来,中国在数据安全、教培行业等领域的政策调整,让外资感到困惑。巴菲特坦言:“我们需要更清晰的政策预期。”这种情绪与全球资本对华“观望潮”不谋而合——2025年上半年,外资对中国股市的净流出达120亿美元。中国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突破令人瞩目,但美国的技术封锁也在加剧。巴菲特提到,伯克希尔在评估中国科技公司时,不得不考虑“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巴菲特的预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国际格局演变。若日本和美国真的更强大,亚太军事平衡将面临重构。日本近年来不断强化军事能力,不仅参与美菲“肩并肩”军演,还秘密推进核技术研发。其存储的47吨钚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这种“准核能力”让中美俄罕见达成共识——绝不容许日本拥核。美国通过扩大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联合日本部署中导系统,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但这种策略也存在风险:过度依赖盟友可能分散资源,而中国的反介入能力正在快速提升。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加速推进“双循环”战略,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2%,内需贡献超60%。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新兴市场合作,分散对美欧依赖。巴菲特注意到,欧洲资本正重新关注中国,2025年一季度对华投资增长18%。巴菲特的判断,本质上是资本市场的视角。他看重的“稳”与“资源”,在动荡时代确实珍贵,但真正的未来取决于各国的战略选择。日本若想持续吸引外资,需在军事扩张与经济稳定间找到平衡。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引发邻国警惕,而核野心更会玩火自焚。解决债务危机、修复政治共识,是美国维持霸权的关键。巴菲特建议:“政府应像企业一样严控开支。”否则,即便科技领先,也可能被债务拖垮。中国需在政策稳定性与创新突破间取得平衡。巴菲特提醒:“长期来看,中国的市场潜力无人能及,但短期波动可能带来机会。”例如,港股估值已降至美股的1/3,或成为外资“抄底”目标。巴菲特的预言,既是对现状的总结,也是对趋势的押注。但历史告诉我们,国际格局的演变充满变量——日本的“稳”可能因政治动荡而动摇,美国的“强”可能被债务吞噬,中国的“潜力”可能因改革深化而爆发。真正的未来,不在预言里,而在各国的行动中。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资的本质是对国运的信任。”而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